巴贝虫病是一种由巴贝虫属(Babesia)的红细胞内寄生的血液原虫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以下是关于巴贝虫病的一些具体介绍:
-
病原体:巴贝虫是一类顶复门、孢子虫纲、梨形虫亚纲、巴贝虫科、巴贝虫属的原生动物,主要寄生于人和脊椎动物红细胞内。常见的有田鼠巴贝虫、分歧巴贝虫、猎户巴贝虫和邓肯巴贝虫等。
-
传播途径:硬蜱科的蜱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当蜱叮咬感染了巴贝虫的动物后再叮咬人类时,就会将巴贝虫传染给人。巴贝虫还可通过输血或器官移植等方式传播。
-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摘除脾脏或脾功能缺陷者、年老体弱合并有其他重症者、合并其他有免疫缺陷疾病患者,以及接受过输血的患者等,感染后病情较重。
-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9周。轻型患者可能仅有低热或体温正常,略有疲惫和不适感;中型患者起病急骤,高热达39℃~40℃,伴有恶寒战栗、大汗不止、头痛、肌肉痛、肌痛等症状;重型患者起病时症状类似中型,危重患者溶血性贫血发展迅速,伴发黄疸、蛋白尿及肾功能障碍等,脾脏摘除史的患者临床表现常较严重,有重型病例发病后5天内死亡。
-
诊断方法:实验室检查包括网织细胞计数偏高、白细胞计数偏低呈核左移、血小板减少、肝功试验异常、血沉快、蛋白尿及血尿阳性等。血液涂片镜检发现巴贝虫是确诊的重要依据,还可进行接种试验、血清学诊断等。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也用于该病的诊断。
-
治疗措施:对症疗法包括解热镇痛等。药物治疗方面,克林霉素为首选药物,对早产婴儿接受输血而感染微小巴贝虫者可加用奎宁。单用硫酸奎宁与氯喹配伍使用也有疗效。阿托伐醌联合阿奇霉素也是常用且有效的治疗方案。
-
预防措施:尽量避免在蜱类滋生的环境中长时间停留,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长裤,扎紧领口、袖口和裤脚等。对于经常接触牲畜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巴贝虫病。加强对蜱类传播疾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也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巴贝虫病是一种由巴贝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也可经输血或器官移植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需结合多种实验室检查方法。治疗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常用药物包括克林霉素、阿托伐醌等。预防关键在于避免接触蜱类和加强个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