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贝虫病是一种由蜱虫传播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病原体为巴贝虫属原虫,感染后症状类似疟疾,典型表现为间歇热、脾大、黄疸及溶血性贫血,严重时可致命。
-
病原与传播
巴贝虫通过蜱叮咬进入人体,寄生在红细胞内繁殖。常见病原体为田鼠巴贝虫,啮齿类动物是主要自然宿主。蜱吸食感染动物血液后,叮咬人类时传播病原体。 -
症状分级
- 轻型:低热、乏力、头痛,易被忽视;
- 中型:突发高热(39-40℃)、寒战、大汗、肌痛,脾脏肿大;
- 重型:溶血性贫血、黄疸、肾功能衰竭,脾切除者更易重症化。
-
治疗关键
- 药物组合:轻中度患者用阿托伐醌+阿奇霉素,重症需克林霉素+奎宁;
- 支持治疗:输血纠正贫血,透析应对肾衰竭,高热时解热镇痛;
- 特殊人群:无脾或免疫缺陷者需延长疗程,必要时采用换血疗法。
-
预防重点
避免蜱虫叮咬是关键,野外活动时穿长袖、使用驱虫剂,归家后检查皮肤。高危地区需加强宠物和牲畜的蜱虫防治。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若出现疑似症状且近期有蜱接触史,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