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与病因
- 定义:结肠内长期积聚的干硬粪块直接压迫肠黏膜,引发缺血、坏死,最终形成穿孔。
- 主要病因:慢性便秘是核心致病因素,粪块堆积导致肠腔扩张、压力升高,超过肠壁耐受极限后穿孔。肠壁已有病变(如肿瘤、炎症)时更易发生。
高危人群
- 老年人(尤其60岁以上)因肠道功能减退、活动量少,风险最高。
- 长期卧床者、慢性便秘患者及存在腹膜炎病史的人群也易患病。
典型症状
- 腹痛:多始于左下腹,排便时突发加剧,逐渐蔓延至全腹。
- 腹胀:伴随恶心、呕吐,腹部可触及粪块包块。
- 腹膜炎表现:如发热、腹膜刺激征(压痛、反跳痛)。
- 休克:严重时可因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
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可见膈下游离气体及粪块阴影;CT可辅助定位穿孔部位。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显示感染指标升高。
- 肠镜检查:直接观察肠道病变,但需谨慎操作以避免加重穿孔。
治疗原则
- 紧急手术:唯一有效方法,包括:
- 病变段结肠切除+近端造口(首选术式,降低再穿孔风险)。
- 穿孔修补术(适用于局部条件允许者)。
- 术后管理:抗感染治疗、营养支持及密切监测并发症(如肠梗阻、休克)。
预后与预防
- 预后:总体病死率高(与高龄、延误治疗相关),及时手术可改善结局。
- 预防:
- 积极治疗便秘,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及适度运动。
- 老年人定期体检,关注排便习惯变化。
若出现剧烈腹痛伴腹胀、发热等症状,尤其有慢性便秘史者,需立即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