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是一种遗传性代谢疾病,由卟胆原脱氨酶缺陷导致神经毒性物质积聚,主要症状为剧烈腹痛、神经精神异常及红色尿液,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关键亮点: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青少年男性多见;②腹痛与神经症状(如抽搐、肢体无力)是典型表现;③需避免药物、感染等诱因,急性期需紧急治疗。
病因与机制
因11号染色体基因突变导致卟胆原脱氨酶活性降低,卟胆原和δ-氨基-γ-酮戊酸在体内蓄积,损伤神经系统。酒精、压力、药物(如巴比妥类)或感染可能诱发急性发作。
典型症状
- 消化系统:突发剧烈腹痛(85%-95%患者出现),伴呕吐、便秘,易误诊为阑尾炎或肠梗阻。
- 神经系统:肢体麻木、肌肉无力,甚至呼吸肌麻痹;精神症状如易怒、幻觉。
- 尿液特征:暴露阳光后变为深红色(卟胆原氧化所致)。
诊断与治疗
确诊需检测尿液中卟胆原和δ-氨基-γ-酮戊酸含量,基因检测可明确突变位点。急性期治疗包括:①静脉注射精氨酸血红素(3mg/kg·d)快速缓解症状;②高糖饮食抑制毒性物质生成;③纠正电解质紊乱。慢性期需避免诱因并定期监测。
日常管理与预防
患者需戒酒、均衡营养(高碳水化合物饮食),避免使用磺胺类或雌激素药物。家族成员建议基因筛查,早发现可减少急性发作风险。
提示:若孩子出现不明原因腹痛合并神经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本病,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