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的18项基础性制度,这些制度对于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的详细列表:
- 首诊负责制度: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
- 三级查房制度: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
- 会诊制度:出于诊疗需要,由本科室以外或本机构以外的医务人员协助提出诊疗意见或提供诊疗服务的活动。
- 分级护理制度: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自理能力,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服务。
- 值班和交接班制度:医务人员值班期间对患者进行诊疗活动,并在交接班时确保患者病情和诊疗措施的连续性。
-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对诊断或治疗存在疑难问题的病例进行讨论的制度。
-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抢救并对抢救流程进行规范的制度。
- 术前讨论制度:在患者手术实施前,医师必须对拟实施手术的手术指征、手术方式、预期效果、手术风险和处置预案等进行讨论的制度。
-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对死亡病例进行讨论,分析死因,总结经验教训的制度。
- 查对制度:在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的身份、病情、诊疗措施等进行核对的制度。
-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在手术前对患者身份、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进行核查的制度。
-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手术的风险和复杂程度,对手术进行分类管理的制度。
- 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对新技术和新项目进行评估和审批的制度。
- 危急值报告制度:对临床检验、影像检查等结果达到危急值时,及时报告的制度。
- 病历管理制度:对患者的病历进行规范记录、管理和保存的制度。
-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分级管理的制度。
-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对临床用血进行申请、审核和使用的制度。
-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对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进行安全管理,保护患者隐私的制度。
这些制度通过明确责任、规范流程、加强监督等措施,确保医疗活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医疗机构质量管理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