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内异物是一种因吞咽或胃内形成的不可消化物质滞留引发的疾病,轻则无症状,重可致胃穿孔、肠梗阻甚至危及生命。关键风险包括儿童误吞异物、空腹食用高鞣酸食物(如柿子)、异食癖(如食毛癖)等,典型症状为腹痛、呕吐、消化道出血,需通过影像学或胃镜确诊,治疗手段从内镜取石到手术不等。
1. 疾病本质与分类
胃内异物分为外源性(误吞硬币、纽扣等)和内源性(如毛发团、植物性胃石)。植物性胃石常见于空腹食用柿子、山楂后,鞣酸与胃酸反应形成硬块;毛石症多发于有食毛癖者,毛发在胃内堆积成团。两者均可能堵塞消化道,引发机械性损伤。
2. 典型症状与危害
- 无症状阶段:小型光滑异物可能随粪便排出,仅轻微腹胀。
- 急性期:上腹剧痛、呕吐(若阻塞幽门)、呕血(黏膜溃疡)。
- 严重并发症:尖锐异物可致胃穿孔,表现为板状腹;大块胃石可能引发肠梗阻,需紧急手术。儿童因表达不清易漏诊,长期未处理的毛石可达20cm以上。
3. 诊断与治疗选择
- 确诊手段:X光查金属异物,超声/CT定位非金属异物,胃镜兼具诊断与治疗功能。
- 非手术疗法:可乐溶解植物性结石(需医生指导)、内镜钳取或碎石。
- 手术指征:异物过大、尖锐或已引发穿孔,如案例中9岁女孩的巨型毛石需开腹取出。
4. 预防与日常警示
- 儿童监管:避免接触小物件,纠正异食癖行为。
- 饮食禁忌:柿子、山楂等高鞣酸食物避免空腹吃,每日不超过1个。
- 高危人群:胃部手术者、糖尿病患者需格外谨慎,出现持续腹痛应尽早就医。
及时就医是关键,切勿尝试“喝醋吞饭”等土方法,以免加重损伤。胃内异物虽看似离奇,但通过科学防治可完全避免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