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良性狭窄是指胆管因损伤或炎症导致纤维组织增生、管壁增厚,进而引起胆管腔狭窄的病理状态,常表现为反复胆管炎、梗阻性黄疸等。
病因
- 医源性损伤:如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损伤或肝移植术后胆道吻合不良。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由特发性肝内外胆管炎症和纤维化引起。
- 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表现为胆管周围纤维化和淋巴细胞浸润。
- 慢性胰腺炎:胰头部炎症压迫胆管,导致狭窄。
症状
- 黄疸:胆汁排泄不畅,导致皮肤和巩膜黄染。
- 腹痛:右上腹隐痛、钝痛或绞痛,与胆管压力增高有关。
- 发热:胆管炎症感染引起。
- 消化不良:胆汁分泌不足,影响脂肪消化。
- 皮肤瘙痒:胆红素刺激皮肤神经末梢。
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和胆管造影(ERCP)。
-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指标如胆红素、转氨酶等异常。
- 病史询问:关注胆管手术史、胆道感染史等。
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如利胆药、糖皮质激素、抗代谢药等。
- 内镜治疗:球囊胆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
- 手术治疗:如胆管修复术、胆肠吻合术等。
- 其他治疗:如经皮穿刺胆管造影术、皮肝穿刺介入治疗等。
预防措施
- 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如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
- 规范手术操作:减少医源性损伤。
-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胆管结石、感染等。
总结
胆管良性狭窄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可避免严重并发症如胆道梗阻性感染或肝硬化。患者应定期检查,高危人群需特别注意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