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化学性烧伤是一种因吞服强酸、强碱等腐蚀性化学物质导致的食管严重损伤疾病,轻者引发呕吐、吞咽困难,重者可致食管穿孔、大出血甚至死亡。其核心危害在于腐蚀剂直接破坏食管组织,且碱性物质造成的损伤往往更深更广,儿童误服和成人自杀倾向是主要诱因。
-
病因与高危人群
强酸(如硫酸、盐酸)和强碱(如氢氧化钠)是常见致病物质,酸性物质多导致胃部损伤,碱性物质则更易造成食管深度液化性坏死。幼儿误服家庭清洁剂、抑郁人群自杀吞食是典型场景,北方农村地区发生率较高。 -
典型症状分期
- 急性期(1-4天):剧烈胸痛、呕吐带血、喉头水肿甚至休克,24小时内可能出现中毒性休克。
- 亚急性期(2-3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此时食管壁最薄,易穿孔。
- 瘢痕期(1个月后):纤维组织收缩导致食管狭窄,患者再度出现吞咽困难,严重者完全梗阻。
-
诊断与治疗关键
内镜检查是评估损伤程度的金标准,需在24小时内完成。治疗需分步:- 紧急处理:立即稀释腐蚀剂(忌催吐或中和),维持呼吸道通畅。
- 药物控制:激素减轻炎症,抗生素预防感染。
- 手术干预:严重狭窄需食管扩张术或结肠代食管术,但癌变风险长期存在。
-
预防与预后
妥善存放腐蚀性物品、加强心理干预可降低风险。患者需终身随访,因瘢痕组织癌变率显著升高,术后6个月需复查胃镜。
提示:任何疑似吞服腐蚀剂的情况必须立即送医,延迟处理会大幅增加死亡风险。家庭中强酸强碱类物品应锁置于儿童无法触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