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胃穿孔是什么样的病
疾病概述
新生儿胃穿孔为小儿外科罕见的急腹症,起病急,进展快,多发生于生后头几天的早产儿。
发病原因
目前对于新生儿胃穿孔的病因有多种学说,发病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 胃壁肌层发育不良:多数学者认为是由胚胎第9周发育过程中,胃壁肌层发生障碍或发育停顿形成胃壁肌层缺损。当喂奶或呕吐时胃内压升高,引起肌层缺损处黏膜破裂或穿孔。
- 胃壁缺血性坏死:与部分胃穿孔患儿有明显窒息史有关。在缺氧状态下,机体为了保证生命中枢的供氧,全身的血液出现选择性分布,胃肠血供相对减少,从而出现缺血、坏死、穿孔。
- 感染:新生儿局部免疫力低下、对感染耐受性差、胃壁屏障机能不完善,胃壁薄弱,胃肠道的菌群过多繁殖产生胃炎而出现穿孔。
- 继发于消化道其它畸形:如肠旋转不良等,可由于胃远端消化道梗阻导致胃腔压力增高出现穿孔。
- 特发性穿孔:原因尚不明确。
- 诱发因素:新生儿胃炎、出生前后窒息致胃壁局部缺血、生长抑素及胃泌素增高、胃动素下降、过早开奶等也可能诱发胃穿孔。
流行病学特征
- 发病率:新生儿胃穿孔是一种少见的新生儿急腹症,发病率约为1∶2900,约占新生儿外科急诊的2% - 3%。
- 高发人群:多发生于生后头几天的早产儿,尤其是7日龄内新生儿,早产及低体重为高危因素,男性多于女性。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的患儿、消化道存在其它畸形的患儿也容易发病。
典型症状
- 临床可出现腹胀、呕吐、气促、少吃、少哭、少动、反应差等症状,继而突发腹胀进行性加重为主要表现。大部分有腹部静脉显露,腹壁紧张、潮红,部分可见胃肠型、蠕动波以及阴囊积气,肠鸣音减弱、消失。
- 当出现拒乳、呕吐、腹胀、面色苍白、口周青紫时应引起高度重视,体检可见其中腹部高度膨隆、腹壁红肿、阴囊红肿。
并发症
出现新生儿胃穿孔,胃液流入腹腔,即可导致弥漫性腹膜炎的发生,为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机体遭受胃穿孔时,可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流灌注广泛、持续、显著减少,致全身微循环功能不良,重要器官严重障碍,严重患儿可危及生命。
诊断方法
- 腹部X线检查:立位平片可见到两侧膈肌上升,肝脏及脾脏影位于中腹部脊柱两侧,膈下大量游离气体。胃泡影明显扩大,且呈不规则状,对于早期诊断胃穿孔有重要的意义。但X线检查腹腔不能观察到游离气体时,也不能排除有胃穿孔的情况,这常见于胃后壁穿孔。
- 腹腔穿刺术:有助于诊断。
- 其他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有助于诊断患儿是否出现感染、贫血以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
治疗与预后
- 治疗方式:本病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手术是治疗新生儿胃穿孔的根本办法,一般进行短期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使用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抗生素,如三代头孢(头孢哌酮、头孢他啶等),部分患者可能需要万古霉素等。
- 预后情况:一直以来新生儿胃穿孔的病死率较高,国外报告12小时内手术存活率为45%,超过12小时手术存活率仅为25%。新生儿胃穿孔应在出院后一个月回院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