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石症是胰腺导管或实质内形成结石的疾病,主要由胰液成分异常、慢性炎症或遗传因素引起,典型症状包括反复上腹痛、脂肪泻和糖尿病。该病可导致胰腺功能受损,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治疗包括药物溶解、内镜取石或手术。
-
发病原因
- 胰液淤滞:胰管狭窄或畸形导致矿物质沉积成石。
- 慢性胰腺炎:炎症反复发作加速结石形成(占病例60%以上)。
- 代谢异常:高钙血症、高脂血症等改变胰液成分。
- 遗传因素:如CFTR基因突变相关胰石症进展更快。
-
典型症状
- 腹痛:持续性上腹钝痛,进食后加重并向背部放射。
- 消化障碍:脂肪泻(粪便油腻恶臭)、体重下降。
- 内分泌异常:继发性糖尿病(胰腺β细胞受损)。
- 并发症信号:黄疸(结石阻塞胆总管)、反复胰腺炎发作。
-
诊断方法
- 影像学首选:腹部CT检出率超90%,可显示结石位置与胰腺萎缩。
- 超声内镜:对<3mm的小结石敏感,兼具活检功能。
- MRCP:无创评估胰管形态,适合疑似病例初筛。
- 功能检查:粪便弹性蛋白酶检测判断外分泌功能。
-
治疗方案
- 药物溶石:口服枸橼酸盐对尿酸钙结石部分有效。
- 内镜治疗:ERCP取石联合胰管支架置入(缓解率70%-80%)。
- 体外碎石:ESWL破碎大结石后配合内镜清理。
- 手术指征:胰管多发狭窄或合并假性囊肿时需胰管空肠吻合术。
早期干预可延缓胰腺功能恶化,建议出现不明原因腹痛伴消化异常时及时筛查,术后需长期补充胰酶并监测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