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MAT)是一种少见的心律失常,主要发生在新生儿期及婴儿早期,通常心脏结构正常,但也可继发于器质性心脏病。以下是关于该疾病的详细介绍:
-
定义
- 小儿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少见的独特的房性心律失常,多发生于新生儿期及婴儿早期。
-
病因
- 心脏传导系统发育未成熟:新生儿出生后,心脏的传导系统尚有一个继续发育成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解剖组织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改变容易导致婴儿心律失常和猝死。
- 病毒性心肌炎:新生儿期感染柯萨奇病毒后可能产生轻微和可逆的心脏病变,结果导致某些婴儿心律失常。
- 基础心脏病:儿童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基础心脏病可为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风湿病及高原性心脏病等。
-
临床表现
- 无症状型:心脏结构正常的患儿常无任何症状。因健康检查或呼吸道感染等就诊时始被发现心率快、心律不齐。
- 有症状型:伴发心脏病的患儿,其症状与基础心脏病有关。如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冷及休克等。
-
诊断
- 主要依靠心电图诊断。在同一导联上至少有3种或3种以上不同形态的P波,看不到主导起搏点,PR之间有等电位线,PR间期、PP间期及RR间期不等,心房率快,小儿为140~300次/分,平均210次/分。
-
治疗
- 药物治疗:合并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使用洋地黄进行治疗;未合并房颤、房扑等症状的患者,一般无需进行特殊的治疗;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钙离子拮抗剂和普罗帕酮(即心律平);如上述药物疗效不佳或合并有其它严重的疾病,可使用乙胺碘呋酮进行治疗。
- 手术治疗:对于合并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如动脉导管介入术、人工房室瓣植入术,需要及时进行手术,以避免心脏病引发其他并发症。
-
预后
- 小儿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的预后较好,多数可自行缓解,数少数需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少数可发生心脏扩大、心力衰竭。
小儿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复杂的心律失常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与多种因素相关。通过综合治疗和管理,大多数患儿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