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主要病原体为咽部的革兰阳性球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艾滋病患者中还可能与奴卡菌相关。
- 食管损伤(如异物、胃酸反流、器械检查)破坏黏膜屏障,细菌侵入后引发局部化脓性炎症,可形成黏膜下脓肿或蜂窝织炎。
2. 典型症状
- 轻度感染:颈部/咽痛、吞咽困难,脓肿引流后可自愈。
- 重度感染:胸骨后疼痛、寒战、高热,甚至败血症或食管瘘管形成。
3. 诊断方法
- 内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溃疡或假膜,直接观察脓肿。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食管分泌物培养可明确致病菌。
4. 治疗方案
- 抗生素:首选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静脉给药,必要时根据药敏调整。
- 对症支持: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抑制胃酸,缓解疼痛。
- 手术干预:脓肿引流(胃镜下抽吸)或外科手术(瘘管修补、食管切除术)用于严重并发症。
5. 预防措施
- 避免食管异物损伤,慢性食管炎或胃食管反流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 免疫力低下者(如艾滋病、化疗患者)需加强防护,减少感染风险。
若出现吞咽困难、持续胸痛或高热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内镜等检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