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病因
室性期前收缩由心室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电冲动引起,是常见的心律失常。老年人发病多与以下因素相关:
- 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心肌缺血或损伤易诱发室早。
- 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等异常可能引发室早。
- 药物影响:部分抗心律失常药、抗抑郁药或洋地黄中毒可能导致室早。
- 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饮酒、熬夜或精神紧张也是诱因。
2. 症状表现
症状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或表现为:
- 典型症状:心悸(心慌)、心脏“偷停”感、颈部搏动感,严重时可伴晕厥。
- 不典型症状:心前区不适(安静时明显)、胸闷或心跳重感。
3. 诊断与分类
- 诊断: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出率高达40%~75%)观察室早频率、形态及是否合并其他心脏异常。
- 分类:
- 按形态:单源性、多源性、室性并行心律等。
- 按配对时间:RonT型(易诱发室速/室颤,需紧急处理)。
4. 治疗与管理
- 一般治疗: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酒、规律作息)、控制基础疾病。
- 药物治疗:
- 良性室早:无症状者无需用药,症状明显者可短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或镇静药。
- 病理性室早:需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或导管消融术。
- 高危患者: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或心功能不全者,需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预防猝死。
5. 并发症与预后
- 常见并发症: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甚至心源性猝死。
- 预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预后较好;若合并心功能不全,需积极干预以降低风险。
总结
老年人室性期前收缩需结合症状、病因及检查综合评估。偶发且无症状者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频发或合并基础疾病者需规范干预,以减少恶性心律失常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