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感染性因素
- 病毒性心肌炎:病毒直接侵犯心肌或传导系统,导致传导功能异常。
- 风湿性心肌炎:风湿热活动期累及心脏传导系统。
- 其他感染: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发心肌炎症。
二、先天性/遗传因素
- 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等心脏结构异常压迫或损伤传导系统。
- 遗传性传导系统异常:特发性传导系统纤维化或退行性变。
- 母体免疫性疾病:孕妇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通过免疫介质损害胎儿心脏。
三、药物/毒素因素
- 药物中毒: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化疗药物等抑制传导功能。
- 毒素暴露:重金属、酒精等干扰心脏电生理活动。
四、代谢及电解质紊乱
- 高钾血症/低钾血症:影响心肌细胞电活动,导致传导阻滞。
- 低钙血症、尿毒症:代谢异常干扰心脏正常功能。
- 甲状腺功能异常:代谢性疾病间接影响传导系统。
五、器质性心脏病
- 心肌缺血:冠心病、心肌病等导致心肌供血不足。
- 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结构改变影响传导。
六、医源性因素
- 心脏手术损伤:术中误伤房室传导组织。
- 介入治疗并发症:如射频消融术等操作影响传导系统。
七、其他因素
- 迷走神经兴奋:短暂性房室传导阻滞,多为一过性。
- 特发性原因:部分病例病因不明,可能与年龄或退行性变相关。
注:不同分度的房室传导阻滞病因存在差异,如三度阻滞多与先天性因素或心脏手术相关,而一度阻滞可见于健康儿童或药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