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梅毒螺旋体侵入胎儿肝脏后,引发肝细胞炎症、坏死及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 免疫系统异常可能加重肝脏损伤,部分患儿因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病情持续进展。
2. 临床表现
- 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或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黄疸、发热等。
- 进展期:出现腹水、脾大、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3. 诊断方法
- 血清学检查:梅毒特异性抗体(如TPPA、RPR)检测可确诊。
- 影像学检查:超声或CT显示肝脏形态改变,如肝纤维化、腹水等。
- 肝活检:必要时通过病理分析明确肝损伤程度。
4. 治疗与预后
- 药物治疗:首选青霉素类(如苄星青霉素)清除梅毒螺旋体,辅以保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改善肝功能。
- 支持治疗:包括营养补充、利尿剂缓解腹水、止血药物控制出血等。
- 预后:早期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但若进展至肝硬化失代偿期,死亡率较高。
5. 预防措施
- 孕妇应定期筛查梅毒,确诊后及时治疗以阻断母婴传播。
- 新生儿出生后需立即进行梅毒检测和干预,避免延误治疗。
该病需综合治疗与长期监测,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并严格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