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婴垂直传播
感染梅毒螺旋体的母亲在妊娠期间,病原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直接侵袭肝细胞,导致肝脏炎症和损伤。若胎儿出生后未及时治疗,梅毒螺旋体会持续损害肝脏,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
免疫系统异常
患儿免疫系统可能存在缺陷,无法有效清除梅毒螺旋体,导致病原体在体内长期存在并引发慢性肝损伤。免疫反应过度可能加重肝脏自身损伤。 -
直接肝细胞损伤
梅毒螺旋体侵入肝脏后,可直接破坏肝细胞,引发炎症、坏死及纤维化,逐渐进展为肝硬化。电镜观察显示,肝细胞损害与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
治疗延误与合并感染
若先天性梅毒未早期诊断或治疗不规范,病情持续进展会增加肝硬化风险。合并乙肝、丙肝等其他感染会加重肝脏负担,加速肝硬化形成。
其他风险因素包括母亲梅毒感染史、父亲梅毒感染或隐性感染、母亲多性伴侣等,这些因素可能增加胎儿感染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