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菌病又名鸡螺旋体病、小螺菌鼠咬热,是被啮齿类动物咬后,由小螺菌或念珠状链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复发性和发热性疾病。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 病因:由小螺菌或念珠状链杆菌感染引起,主要通过鼠类或其他啮齿动物咬伤传播。
- 多发群体:居住在肮脏和拥挤房屋内的儿童、实验室工作人员、居住在鼠患严重地区的人群。
- 症状
- 潜伏期:一般为 2-3 周,长者可达 4 个月左右。
- 局部症状:鼠咬后伤口如无继发感染,可于数日内暂时愈合。经潜伏期后,原已愈合的咬伤处疼痛、肿胀发紫以及坏死,其上覆以黑痂,脱痂后成为硬结性溃疡,可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质韧,并有压痛,但不粘连。
- 全身症状:突然寒战、高热,体温迅速上升至 40℃左右,发热类型多为弛张热。发热持续 3-5 日后,于 1-2 日内在大汗中体温急剧降至正常。严重者有恶心、呕吐、腹泻、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谵妄、昏迷、颈强直等),以及脾常肿大,肝亦可触及。全身症状可于热退后随之消失。经 3-9 日间歇期后,体温又复上升,毒血症症状又重新出现,局部伤口及淋巴结肿大也常增剧。
- 检查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偏高,嗜酸粒细胞计数偏高。
- 梅毒血清试验:约 50% 呈假阳性。
- 暗视野检查:从溃疡处取得渗出液或局部淋巴结穿刺抽出物,经暗视野检查可找到螺旋体。
- 豚鼠接种试验:被感染的鼠咬伤后,其外周血液、肿大的淋巴结和皮肤损害,用 Giemsa 染色或嗜银染色法可见到螺旋体,进行豚鼠接种可获得阳性结果。
- 并发症:常见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局部化脓性感染等。多次发作的迁延型常伴有肾炎、肝炎、心肌炎、脑膜炎和贫血等并发症。
- 治疗:被鼠咬伤或抓伤后,需要立即用酒精洗净包扎,并加注破伤风抗毒素。鼠咬热以药物治疗为主,青霉素为首选治疗药物,必要时进行手术切开排脓。
- 预后:经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出现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