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的定义与本质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是两种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表现为心室丧失有效整体收缩能力,被快速、不协调的心肌颤动替代,导致血流动力学崩溃,其影响相当于心室停搏。心室扑动常为心室颤动的前奏,且两者可能交替或混合出现,均属于致命性心律失常,若不及时干预可迅速致死。
核心区别
- 频率差异
心室扑动频率为200-250次/分钟,而心室颤动频率更高,可达350-600次/分钟。 - 心电图波形
- 心室扑动:呈现快速、规律的正弦波,振幅高大且规则。
- 心室颤动:表现为低振幅、形态及节律完全不规则的颤动波。
- 临床后果
心室扑动虽危险,但较少直接引发心脏骤停;心室颤动则因心脏完全丧失泵血功能,若不立即除颤,可在数分钟内导致死亡。
常见病因
- 基础疾病
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缺血)是主要病因。 - 诱发因素
- 电击(包括雷击或医疗电击)、严重药物中毒(如奎尼丁)。
- 濒死状态(如溺水、多器官衰竭)。
-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
心电图诊断特征
- 心室扑动:规则的正弦波群,频率150-300次/分,QRS波与T波难以区分。
- 心室颤动:完全无序的低幅颤动波,频率200-500次/分。
临床处理原则
- 紧急救治:心室颤动需立即电除颤,并配合心肺复苏(CPR)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
- 心室扑动处理:因其易进展为心室颤动,需同步电复律或药物干预。
日常管理与预防
- 心脏病患者需规律治疗基础疾病,避免电解质失衡及情绪剧烈波动。
- 高危人群应避免接触高压电环境,并严格遵医嘱用药。
通过早期识别心电图特征和及时干预,可显著降低此类心律失常的致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