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型疟疾是一种由恶性疟原虫感染引起的急性弥漫性脑病,是重症疟疾中最严重的一种,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点。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 流行病学: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地,多见于 16 岁以下青少年,四季均有,夏秋两季多见。全球有超过 100 个国家和地区有本病流行,受威胁人口达 20 亿。
- 病因:主要由恶性疟原虫感染引起。疟原虫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给人体,进入血液后可侵入脑部。儿童与新进入流行区的非疟区人群,由于免疫力低下或无免疫力,感染恶性疟后易发展为脑型疟。
- 症状
- 全身症状:寒战、高热是大多数脑型疟疾的首发症状,体温可达 42℃,少数不发热或体温降低。绝大部分患者有脾大、肝大、不同程度的贫血等全身表现。
- 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反应迟钝、谵妄、昏迷等,多发生于病后 2-7 天内。部分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等)及癫痫发作,表现为全面强直 - 阵挛抽搐或局限性发作或双侧交替发作。神经系统体征中,以脑膜刺激征、失语、瘫痪、反射亢进等为多见。
- 并发症:包括低血糖、酸中毒、重度贫血、肾功能衰竭、黑尿热、黄疸、肺水肿、血流动力学性休克、止血功能异常等。
- 检查
-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偏高,网织红细胞增加。
- 病原体检查:多采取外周血或静脉血检查,一旦发现疟原虫则可确诊疟疾。检查方法多采用薄、厚血膜片法,骨髓涂片检查疟原虫的阳性率高于外周血涂片。
- 脑脊液检查:部分患者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增高,细胞数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
- 治疗:脑型疟疾死亡率高,起病凶险,应尽早进行治疗,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建议选择起效迅速、可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的药物,如青蒿琥酯、磷酸咯萘啶等。需对症治疗,如控制高热、惊厥,监测血糖,及时发现和纠正低血糖等。
- 预后:脑型疟疾若不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愈后可留有后遗症,如失语、失明、偏瘫等。但在有效抗疟药物治疗后,特别是配合激素治疗后,大部分昏迷患者会很快苏醒。
- 日常护理: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神志、有无呕吐、头痛等。遵医嘱应用抗疟病,同时正确应用脱水剂,以控制脑水肿。有抽搐者给予镇静药物。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