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理特征
- 主要病理改变为基底节、丘脑、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变性,以及尾状核、壳核小神经细胞变性。
2.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缓慢起病,多从下肢开始,逐渐扩展至躯干和四肢。表现为与肌肉纵轴平行的不自主扭转,近端较重,导致足部跖曲内翻、头颈和躯干呈螺旋形扭转,可伴有挤眉弄眼、歪嘴伸舌等动作。
- 发作特点:肌张力在精神紧张或行走时加重,睡眠时消失;发作时患者常伴紧张、恐惧和全身出汗。
- 严重并发症:后期可能造成脊柱及骨盆畸形、肌肉关节挛缩,甚至导致严重残疾。
3. 病因与分类
- 原发性:病因不明,多与遗传相关(部分病例有家族史),常见于8-15岁青少年。
- 继发性:可由脑炎、一氧化碳中毒、药物副作用(如氟哌啶醇)、肝豆状核变性等疾病或因素引发。
4. 诊断与治疗
- 诊断:依据缓慢起病、肌张力异常增高及特征性扭转动作,结合影像学(如CT、MRI)和基因分析。
- 治疗:包括药物(抗胆碱能药物、左旋多巴)、肉毒素注射及脑深部电刺激术等。
5. 预后
- 原发性扭转痉挛预后差异较大,早发型(15岁前起病)多进展为全身型,预后较差;成年期起病者症状可能局限,预后相对较好。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治疗方案或预后评估,建议咨询神经内科专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