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病理特征
小儿特发性肺纤维化属于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一种,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和蜂窝状改变为特征。其病理核心是肺泡炎反复发作后异常修复,导致肺组织逐渐被瘢痕替代,形成“蜂窝肺”或“丝瓜筋肺”。
2. 病因与危险因素
尽管病因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 遗传因素:部分病例有家族史,基因突变(如TERC、TERT)可能增加风险。
- 环境暴露:长期接触粉尘、烟雾、化学物质等有害物质。
- 病毒感染: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可能与发病相关。
- 免疫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免疫系统紊乱可能参与发病。
3.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进行性呼吸困难、刺激性干咳,活动后加重;婴儿可能出现喂养困难、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凹陷)。
- 体征:肺部听诊可闻及Velcro啰音(类似拉链声),杵状指(趾)常见。
- 其他表现:体重下降、乏力、发绀(皮肤或黏膜青紫)。
4. 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胸部高分辨率CT(HRCT)显示双肺弥漫性网点状阴影或蜂窝状改变。
- 肺功能测试:提示限制性通气障碍和弥散功能下降。
- 实验室检查:部分患儿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阳性,但无特异性。
- 排除其他疾病:需通过多学科评估排除其他间质性肺疾病。
5. 治疗与预后
- 药物治疗:
- 抗纤维化药物:吡非尼酮、尼达尼布可延缓疾病进展。
- 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环磷酰胺等用于控制炎症。
- 支持治疗:氧疗、肺康复训练改善缺氧和运动耐力。
- 手术治疗:肺移植是终末期患儿的唯一有效手段,但需严格评估适应证。
- 预后:总体预后较差,确诊后生存期通常为2-5年,需早期干预以延缓病情。
6. 注意事项
- 早诊早治:早期识别症状(如持续干咳、活动后气促)并就医,有助于改善预后。
- 避免诱因:减少接触粉尘、烟雾等有害物质,预防呼吸道感染。
若怀疑小儿出现类似症状,建议及时至呼吸内科就诊,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