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低压性头痛是由于脑脊液压力过低引起的头痛,属于颅内低压综合征的主要表现症状。以下是关于这种病的详细介绍:
- 疾病定义:颅内低压综合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侧卧位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在 70mmH₂O 以下,以体位性头痛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 病因
- 脑脊液漏:如外伤导致的脑膜或脊膜撕裂,使脑脊液异常漏出;医源性因素,像腰椎穿刺、硬脊膜外麻醉、脊髓造影等操作不当损伤硬脊膜,致使脑脊液漏出。
- 脑脊液生成减少:脉络丛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脉络丛的炎症、中毒或感染等,可导致脉络丛分泌脑脊液功能受抑制,引起脑脊液生成减少。
- 脑脊液吸收过快:当下腔静脉负压增加时,促使硬膜外血管网内的静脉血过度排放,使脑脊液 - 血液压力梯度增大,导致脑脊液过度吸收到硬膜外空间和静脉内。
- 其他因素:严重呕吐、腹泻、利尿等导致水和电解质失衡,引起脑脊液容量减少;脑动脉硬化、失血、休克等使脑血容量减少;重度高渗性脱水、恶病质状态等导致脑组织体积减少,都可能引发颅内低压性头痛。
- 临床表现
- 体位性头痛:是最典型的症状,头痛在坐起或站立时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常为全头痛,也可表现为额部、枕部较为严重,可向颈部、肩部、背部放射,颈部屈曲时症状加重。
- 其他症状:可伴有恶心、呕吐,多为非喷射性,常在坐起或突然体位改变后发生。还可能出现视力障碍,如视物模糊、复视等;也可压迫颈神经根,出现颈项牵拉感、僵硬和颈强直。部分患者会合并厌食、疲倦、失眠、情绪不稳、短暂的晕厥和精神迟钝等,少数患者有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及发热、失语、偏瘫及一过性遗忘等症状。
- 诊断与鉴别
- 诊断:根据典型的体位性头痛,结合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压力低于正常,一般可明确诊断。必要时还可进行血常规、电解质、血糖、头部 CT、MRI 等检查,以帮助查找病因和排除其他疾病。
- 鉴别:需与颅内高压综合征、蛛网膜下腔出血、癫痫小发作、前庭病变等相鉴别。例如,颅内高压综合征头痛多在活动、站立后减轻,久卧后加重,常有眼底视乳头水肿,腰穿脑脊液压力高于正常;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更突然,常有诱因,头痛与体征关系不明显,常伴有意识障碍,脑脊液压力高,为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
- 治疗与预后
- 治疗:包括体位疗法,患者可采取头低脚高位卧床休息;病因治疗,针对引起颅内低压的原因进行治疗,如修补脑脊液漏等;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通过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等液体,或鼓励患者多饮水;还可采用封闭治疗等,严重时可能需要手术修补。
- 预后:经过及时、规范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较好;但病情较重或未及时接受治疗者,可能会出现硬膜下血肿、静脉窦血栓等并发症,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