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传播
- 由布鲁氏菌感染引发,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如羊、牛、猪)的分泌物、排泄物或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水传播。
- 病原体可通过呼吸道吸入染菌尘埃或颗粒感染肺部。
2. 临床表现
- 急性期:起病缓慢,常见发热(波状热或弛张热)、多汗、头痛、咳嗽、胸痛、呼吸困难,部分患者伴有关节痛和肝脾肿大。
- 慢性期:表现为低热、持续性咳嗽(黏液脓性痰或血丝痰)、胸膜炎,病程可达数月甚至数年,易累及关节和神经系统。
3. 诊断方法
- 结合流行病学史(如牧区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血液/痰液培养出布氏菌)。
- 血清学检测(如布氏菌凝集试验)或影像学(肺部浸润影、胸腔积液)辅助诊断。
4. 治疗与预防
- 治疗:急性期常用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或链霉素,慢性期需延长疗程;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因胞内杀菌作用强,成为优选方案。
- 预防:避免接触感染动物,饮用煮熟牛奶,加强职业防护,必要时接种菌苗。
该病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败血症、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早期诊断并规范用药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