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病因:与脂肪代谢紊乱、动脉管壁功能障碍、高血压、长期烟酒嗜好等因素相关,这些因素导致脑动脉管腔狭窄、弹性降低,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
- 机制:长期缺血导致脑细胞变性、坏死或出血,最终形成瘢痕或脑萎缩,进而引发精神症状。患者个性特征、遗传因素等也会影响症状表现。
2. 典型症状
- 早期:以神经衰弱综合征为主,如头痛、头晕、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劳等。
- 进展期:
- 情绪障碍:情绪不稳、易激惹、焦虑、抑郁,甚至出现类躁狂发作。
- 认知障碍:记忆力减退、计算力下降、定向力障碍,严重者发展为痴呆。
- 人格改变:变得自私、孤僻、缺乏责任感,行为轻率。
- 其他症状:可能出现幻觉、妄想(如被害妄想)、癫痫发作等。
3. 诊断方法
- 医学检查:通过脑电图(显示弥漫性异常)、头颅CT/MRI(观察脑萎缩或梗死灶)、脑血流图(提示动脉硬化)等辅助诊断。
- 病史评估:需结合高血压、高血脂、长期吸烟史等基础疾病,以及精神症状的波动性特点。
4. 治疗与预防
- 治疗:
- 基础疾病管理: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 改善脑循环:使用尼莫地平、银杏叶提取物等药物。
- 精神症状干预:根据症状选用抗抑郁药(如氟西汀)、抗焦虑药(如地西泮)或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
- 预防:低盐低脂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早期干预可延缓病情发展。
5. 注意事项
该病需与神经衰弱、原发性高血压伴发精神障碍、颅内肿瘤等疾病鉴别。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建议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