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源性气管及主支气管损伤是一种在医疗过程中,特别是在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时,由于操作不当或意外情况导致的气管和主支气管的器质性损伤。以下是对这一疾病的详细解释:
-
病因
- 气管内插管:经口气管插管可能直接损伤喉部,而经气管切开或环甲膜切开则可能造成相应部位的损伤。插管气囊压力过高还会导致气管壁压迫性坏死,进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 机械通气治疗:对于严重呼吸功能衰竭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虽能提高抢救成功率,但同时也增加了医源性气管损伤的风险。
- 解剖因素:婴幼儿主支气管短且内径狭小,插管困难且导管不易固定,易造成气管壁损伤;妇女和老年人气管组织薄弱,也是气管内插管后更易发生损伤的原因。
-
临床表现
- 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呼吸急促、气短等。
- 胸骨后疼痛:损伤部位常位于胸骨后方,疼痛可放射至肩颈部。
- 咯血:支气管损伤合并出血时,患者会出现咯血症状。
- 皮下及纵隔气肿:气体可能从受损的气管或支气管进入周围组织间隙,形成皮下及纵隔气肿。
- 其他症状:如发热、咳嗽、血氧饱和度下降等,这些症状可能与肺部感染有关。
-
诊断方法
- 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初步判断医源性气管及主支气管损伤。
- 气管CT断层检查:可发现气管损伤的直接征象,如气管透亮带的变形及不连续等。
-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以明确气管支气管损伤的部位、程度等,对于早期或晚期病例都有肯定的诊断价值。
-
治疗方法
- 手术治疗:根据损伤的具体情况,可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气管端-端吻合术、气管狭窄切除术等。
- 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局部注射醋酸泼尼松龙以促进瘢痕组织消退。
- 其他治疗:如胸腔引流、激光、电灼、冷冻以及放置记忆合金镍铬支架等,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医源性气管及主支气管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医疗并发症,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技术熟练的操作,可以降低其发生率并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