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相关因素
消化系统肿瘤(如胃癌、肝癌)坏死或浸润破坏组织时,会释放促凝物质进入血液,激活凝血系统。肿瘤细胞还可直接或间接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 -
血液成分改变
血小板数量增多、凝血因子活性增强或抗凝因子减少,会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血栓风险。某些恶性肿瘤、大手术或妊娠也可能引发这种变化。 -
血管内皮损伤
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或外伤、炎症、化学物质刺激,均可损伤血管内皮,促使血小板黏附和凝血反应,形成血栓。 -
血流状态异常
长期卧床、久坐、心力衰竭等导致血流缓慢或产生涡流,增加血小板与血管壁接触机会,促进血栓形成。 -
炎症反应
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发的炎症可激活凝血系统,同时血栓也可能加重炎症,形成恶性循环。 -
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存在凝血因子基因突变等遗传缺陷,易发生血栓。
代谢综合征(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和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酗酒、高脂饮食)也是重要诱因,它们通过促炎症介质释放或直接损伤血管功能,间接增加血栓风险。
提示: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病因并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