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是否好治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不好治疗,以下从治疗现状、疾病特性等角度详细说明:
治疗方法及效果有限
目前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无有效治疗方法。医学领域曾进行过各种试验治疗,但效果均不肯定:
-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糖皮质激素在鼠的实验中有抑制黏多糖合成作用,但病人每天服用泼尼松2mg/kg并未出现临床效果;大量维生素A加入MPSI - H和Ⅱ型病人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可以使其异染性消失,给病人口服维生素A 1万 - 10万U,4次/d,经1个月 - 数月后可改善症状,可使尿中黏多糖排出增多,但与体内沉积的黏多糖量相比则微不足道;维生素C、甲状腺素或生长激素的应用也未见临床疗效。
- 输入新鲜血浆疗效存分歧:对于输入新鲜血浆的治疗方法,一部分作者认为可得到明显的、暂时的临床好转,但其他作者应用却未得到确切的疗效。
疾病自身特性增加治疗难度
黏多糖贮积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缺乏α - 硫酸软骨素酶或β - 半乳糖苷酶等物质所导致的。遗传因素使得疾病根源较难通过现有医疗手段彻底解决,而且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体内黏多糖不断沉积,对身体多个系统和器官造成损害,进一步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
预后较差
本型为进行性疾病,患者4岁开始严重衰退,常在10岁前死亡,死亡年龄较其他类型黏多糖贮积症早,死因多为心功能不全。这表明疾病发展迅速且对生命健康威胁极大,从侧面反映出治疗的困难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