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因突变
该病由编码α-L-艾杜糖醛酸酶(IDUA)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导致酶活性降低或完全丧失。IDUA基因位于22q11染色体,其突变类型多达355种,不同变异类型与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例如,无义或移码突变纯合子通常导致重型(Hurler综合征),而错义突变可能表现为中间型或轻型。 -
酶活性缺陷与代谢障碍
α-L-艾杜糖醛酸酶是分解黏多糖(GAG)的关键酶,其缺陷会导致硫酸皮肤素和硫酸乙酰肝素等黏多糖在溶酶体内蓄积,引发多器官损伤。黏多糖沉积可影响细胞功能,导致骨骼畸形、心脏病变、神经系统退化等典型症状。 -
遗传方式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需双等位基因突变才会发病。家族中有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患者时,后代患病风险显著增加。近亲结婚会进一步升高致病风险。
总结来说,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的根本病因是IDUA基因突变导致的酶活性缺陷,进而引发黏多糖代谢障碍和多系统损害。早期基因检测和酶活性分析对确诊及分型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