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脑炎是一种由蜱传脑炎病毒(黄病毒属)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以下是关于森林脑炎的详细介绍:
病原体
- 病毒特性:森林脑炎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蜱传脑炎病毒。这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对乙醚和氯仿等有机溶剂敏感,对热也敏感,但在低温下相对稳定。
传播途径
- 主要媒介:蜱是森林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当蜱叮咬携带病毒的宿主(如野生动物、鸟类等)后,再叮咬人类时,就可能将病毒传染给人。
临床表现
-
潜伏期与前驱期:潜伏期一般为10~15天,最短2天,长者可达一个多月。前驱期一般数小时至3天,部分患者和重型患者前驱期不明显。
-
急性期症状:起病急骤,患者通常表现为高烧、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发热可持续5~10天,随后逐渐下降。严重者可能出现昏迷、抽搐等症状。
-
恢复期:持续平均10~14天,体温下降,肢体瘫痪逐步恢复,神志转清,各种症状消失。
后遗症与并发症
-
后遗症:少数患者在病愈后可能留有后遗症,如失语、痴呆、吞咽困难、不自主运动等。
-
并发症:常见并发症包括支气管肺炎等。
诊断与鉴别
- 诊断依据:根据流行季节、疫区生活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脑脊液检查、血清学试验、PCR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
治疗与预防
-
治疗:早期隔离休息,补充液体及营养。对症治疗包括降温、缓解头痛、控制癫痫发作等。病原治疗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免疫疗法可选用免疫核糖核酸、胸腺素等治疗。
-
预防: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饮用生牛奶。做好防护措施,防止被蜱虫叮咬。接种疫苗是降低患病概率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