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
该病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病因包括:
- 感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等;
- 药物反应: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重金属等长期接触或过敏;
- 免疫异常:如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等;
- 其他:尿路梗阻、代谢异常、遗传因素等。
2. 症状
- 急性期:起病急,表现为发热、皮疹、关节痛、乏力、呕吐、腹泻等,可能伴随急性肾衰竭(如少尿或非少尿型);
- 慢性期:起病隐匿,患儿可能出现多饮多尿、夜尿增多、体重下降,后期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高血压等。
3. 诊断
- 实验室检查:尿液分析可见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尿;血常规可能显示贫血或嗜伊红细胞增多;肾功能检查提示血肌酐、尿素氮升高;
- 影像学检查:肾脏B超可见肾脏体积增大、皮髓质交界不清;
- 病理检查: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间质水肿及炎细胞浸润。
4. 治疗
- 去除病因:如停用可疑药物、抗感染治疗、解除尿路梗阻等;
- 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或免疫抑制剂用于控制炎症,严重者需透析治疗;
- 支持治疗:低盐饮食、控制血压、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5. 预后
儿童患者预后较好,多数急性病例经及时治疗后可恢复,但需警惕慢性进展风险。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终末期肾病。
建议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通过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