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播致命病原体
蜱虫可携带多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叮咬时可能通过唾液传播疾病。我国已发现巴贝虫病、森林脑炎、莱姆病、新型布尼亚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至少十余种蜱传疾病。例如:
-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会出现高热、血小板减少和多器官衰竭,部分患者发病7天内死亡。
- 森林脑炎:重症患者可能出现神志异常甚至昏迷。
2. 处理不当引发二次伤害
蜱虫头部有倒刺,若强行拔出会导致头部残留体内,毒液堆积引发中毒。错误做法包括:
- 生拉硬拽、挤压或拍打蜱虫。
- 自行捏碎或焚烧蜱虫。
3. 潜伏期长且症状易误判
- 潜伏期最短2-3天,最长可达1个月。
- 早期症状类似感冒(发热、乏力、肌肉酸痛),易延误治疗。
4. 过敏反应风险
部分人对蜱虫叮咬会产生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可能导致血压骤降、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正确处理方法:
- 用酒精喷洒蜱虫后,用镊子垂直拔出头部。
- 消毒伤口并密切观察2周,出现发热等症状立即就医。
- 避免自行处理,建议及时就医。
预防措施:
- 户外活动穿长袖长裤,扎紧裤腿。
- 使用含避蚊胺(DEET)的驱虫剂(2个月以上婴儿可用)。
- 归来后检查腋窝、腹股沟等蜱虫易藏匿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