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一种后天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膜病变而引起的慢性溶血性疾病。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 发病机制:致病基因位于 X 染色体短臂 2 区 2 带(XP22),几乎所有患者都有 PIG - A 基因异常,导致糖肌醇磷脂(GPI)连接蛋白合成障碍,使红细胞膜上缺乏 CD55、CD59 等补体调节蛋白,红细胞对补体的敏感性增加,容易被补体破坏,从而发生血管内溶血。
- 临床表现
- 血红蛋白尿:典型的血红蛋白尿呈酱油或浓茶色,一般在夜间睡眠后发生,清晨睡醒时较重,下午较轻,白天睡眠也可致发作。发作时常伴有寒战、发热、头痛、腹痛、腰痛等症状。但有部分患儿在病程中始终无血红蛋白尿。
- 贫血:轻重不等,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如合并缺铁则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 出血倾向:由于血小板减少及其功能异常,患儿可有出血倾向,如齿龈出血、鼻出血和皮肤出血等。
- 肝脾肿大:多数患儿没有肝脾肿大,部分患儿可有轻度肝肿大或脾肿大。
- 其他症状:长期血红蛋白尿可引起肾内含铁血黄素沉着,导致含铁血黄素尿和缺铁性贫血。还可能出现与平滑肌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如吞咽困难、胃胀、背痛、头痛、食管痉挛、勃起障碍等。
- 实验室检查
- 血象:贫血明显,网织红细胞常增高,有时减低;白细胞数常减少,合并感染时常升高;血小板常减少。
- 骨髓象:多数患儿骨髓增生活跃,以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多见于血红蛋白尿发作者;少数患儿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多见于血红蛋白尿不发作者。
- 尿检查:可见血红蛋白尿,潜血试验阳性,含铁血黄素(Rous 试验)试验阳性。
- 特殊溶血试验:包括酸溶血试验(Ham 试验)、蔗糖溶血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补体溶血敏感试验等。
- GPI 连接蛋白检测:一般用相应的单克隆抗体结合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血细胞 CD55 和 CD59 的表达,是诊断 PNH 最敏感、最特异的指标。
- 诊断: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如反复出现睡眠后血红蛋白尿、贫血、出血倾向等,结合实验室检查发现红细胞膜上 CD55、CD59 阴性细胞比例增高,以及酸溶血试验等阳性,一般可以明确诊断。
- 治疗
-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避免过劳和感染,避免使用诱发溶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如有缺铁,可小剂量补铁。
- 药物治疗:在急性溶血发作时可用泼尼松治疗,维生素 E 有稳定红细胞膜和防止溶血作用。也可使用雄激素刺激红细胞生成。
- 输血治疗:贫血明显者可输入经生理盐水洗涤 3 次的红细胞,以纠正贫血,减轻溶血。
- 其他治疗:并发急性血栓形成时,可用溶栓剂治疗,之后可用抗凝剂治疗。右旋糖酐静脉滴注有暂时减轻溶血作用。
- 预后:小儿 PNH 预后较成人差,病程经过缓慢,中位生存期为 10 年左右。少数患儿可转变为急性白血病或骨髓纤维化,死因常为并发感染或血栓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