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辨别千足虫(马陆)和其他虫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区分:
1. 身体外形和颜色
- 千足虫(马陆):身体呈圆柱状或半圆柱形,有的扁平,一般身体长约3~300毫米。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两部分,头部有发达的触角和咀嚼口器,躯干部由许多体节组成,每节有足,颜色因物种而异,有的暗褐色,有的赤黄色。
- 蜈蚣:身体扁平,呈长条状,身体外表有颜色和明显的纹路,如红头、青头、黑头等。
- 百足虫:身体细长,脚通常向外部生长。
2. 腿的数量和生长方向
- 千足虫(马陆):腿的数量超过20对,分布在身体的下面,每节身体两侧各有一对腿,总数从几十对到几百对不等。
- 蜈蚣:腿的数量因种类而异,最少的有15对,最多的能达到181对,腿分布在身体两侧。
- 百足虫:脚通常向外部生长。
3. 口器的特征
- 千足虫(马陆):口器比较扁平,有利于它们吃掉腐烂的植物和其他有机物质,因此千足虫是食腐性的动物。
- 蜈蚣:口器像一个针一样,可以用来捕食猎物,因此它是捕食性的动物。
4. 行动方式
- 千足虫(马陆):主要靠身体的蠕动来行动,步足在身体两侧交替摆动,行动缓慢。
- 蜈蚣:一般以步行的方式行动,步足在地面上交替移动,行动迅速。
- 百足虫:在遇险时会迅速躲避。
5. 生活环境
- 千足虫(马陆):喜欢潮湿的环境,如草坪土表层、土块、方块下面,或土缝内,一般白天潜伏,晚间活动。
- 蜈蚣:喜欢生活在丘陵地带和多沙土地区,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墙角边和成堆的树叶、杂草、腐木阴暗角落里,夜间出来活动。
6. 防御机制
- 千足虫(马陆):当遇到危险时,会将身体卷曲成圆环形,呈“假死状态”,有的还会分泌出毒臭液,这种液体不仅对人类皮肤造成红斑、疱疹和坏死,还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 蜈蚣:体内含有毒腺,能分泌出毒液,被咬后可能需要及时处理和治疗。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观察和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辨别千足虫(马陆)和其他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