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分类
涎瘘分为腺体瘘和导管瘘:
- 腺体瘘:唾液从腺体直接外渗至皮肤,瘘口可见少量清亮液体,进食时增多。
- 导管瘘:唾液从断裂的导管外渗,若导管完全断裂,唾液会大量流向面部;若未完全断裂,口腔内仍有部分唾液流出。
2. 典型症状
- 面部瘘口:皮肤表面出现点状或小瘘口,周围可能有瘢痕或湿疹样皮损。
- 唾液分泌异常:进食、咀嚼时唾液分泌量显著增加,瘘口周围皮肤因长期刺激可能发红、糜烂。
- 并发症:若合并感染,瘘口可能流出浑浊液体,并伴有发热。
3. 常见原因
- 外伤:面部严重挫裂伤、手术损伤(如腮腺区手术)是常见诱因。
- 感染或肿瘤:腮腺化脓性感染、肿瘤等也可能导致涎瘘。
4. 治疗方法
-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腺体瘘或小瘘口,通过加压包扎、口服阿托品(抑制唾液分泌)等方法促进愈合。
- 手术治疗:导管瘘需手术修复,如导管吻合术、瘘管封闭术等;严重者可能需切除部分腮腺。
5. 预后与护理
- 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可治愈,但需注意术后避免酸性食物刺激,保持口腔清洁。
- 预防关键在于避免面部外伤,手术中精细操作以减少导管损伤。
若出现面部瘘口伴唾液异常流出,建议及时到口腔科就诊,通过唾液腺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