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磅价和理算价是钢材交易中两种常见的计价方式,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核心差异
-
计价依据不同
-
过磅价 :以实际过磅重量结算,直接反映钢材的物理重量。
-
理算价 :按钢材理论重量(体积×密度)计算,理论重量通常大于实际过磅重量。
-
-
价格波动规律
- 由于钢材生产存在厚度偏差(通常为负偏差,即实际厚度小于标称厚度), 理算价普遍低于过磅价 。例如,标称2mm厚度的钢板,实际可能为1.82mm,导致理论重量增加约9%,从而使理算单价降低。
二、价格差异计算
以标称厚度2mm、理论重量2吨的钢板为例:
-
实际厚度1.82mm 时,过磅重量为1.82吨,理算重量仍按2吨计算。
-
理算单价 = 过磅价 / 理算重量 = 10000元 / 2吨 = 5000元/吨(假设过磅价10000元)。
-
实际过磅价 = 理算价 / (1 - 重量偏差) = 10000元 / (1 - 9%) ≈ 10926元/吨。
差价 = 过磅价 - 理算价 ≈ 10926元/吨 - 10000元/吨 = 926元/吨 (负公差9%)。
三、实际应用场景
-
采购与销售策略
-
采购时 :买方通常希望按理论重量(理算价)结算,以降低采购成本。
-
销售时 :卖方可能按实际重量(过磅价)收费,以弥补生产偏差带来的损失。
-
-
合同条款约定
- 两种计价方式需在合同中明确,避免因厚度偏差引发纠纷。例如,约定“理论重量±X%”的公差范围。
四、注意事项
-
厚度偏差标准 :需参考国家标准(如GB/T 709-88),不同标准对厚度偏差的允许范围不同。
-
税务影响 :含税价=不含税价 / (1 - 13%),价格差异可能影响增值税计算。
钢材交易中理算价因厚度负偏差通常低于过磅价,实际应用中需结合行业标准、合同条款及税务要求综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