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防虫咬可参考以下措施:
一、预防措施
-
穿衣防护
- 穿浅色长袖衣裤(便于发现虫类),扎紧裤脚、袖口,裤脚可塞入袜子形成物理屏障。
- 避免赤脚或穿凉鞋进入草丛、灌木区,推荐穿高帮鞋或登山鞋。
-
使用驱虫剂
- 裸露皮肤及衣物喷洒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的驱虫剂,每4小时补喷一次。
- 衣物可喷洒氯菊酯类驱虫剂(勿直接接触皮肤)。
-
环境与行为防护
- 避开植被茂密的草丛、灌木丛,选择硬化步道行走。
- 避免在草地长时间坐卧,休息时使用防潮垫。
- 携带宠物外出后,需仔细检查其毛发是否携带蜱虫。
-
活动后检查
- 回家后立即洗澡,重点检查腋下、耳后、腹股沟、头皮等隐蔽部位。
- 检查随身物品(如背包、帐篷)是否有虫类附着。
二、被虫咬后的应急处理
-
蜱虫叮咬
- 勿硬拔或拍打,用尖头镊子紧贴皮肤夹住头部,垂直均匀拔出,避免口器残留。
- 拔出后用碘伏消毒伤口,观察是否出现发热、红斑等症状,及时就医。
-
蜜蜂/胡蜂蜇伤
- 蜜蜂毒液偏酸性,用肥皂水冲洗;胡蜂毒液偏碱性,可用白醋搽洗。
- 冷敷缓解肿痛(每次不超过15分钟),涂抹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软膏,口服抗组胺药。
-
蛇类咬伤
- 保持镇静,避免奔跑,尽量记住蛇的外形特征(头形、花纹等)。
- 受伤肢体完全制动,去除束缚物(如手镯、戒指),用加压包扎法延缓毒素扩散,立即就医。
-
其他毒虫(如红火蚁、隐翅虫)
- 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冷敷缓解症状。
- 若出现呼吸困难、意识不清等严重反应,立即送医。
三、高风险人群提醒
- 过敏体质者:随身携带抗过敏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
- 野外作业者:建议携带急救包(含镊子、碘伏、止血绷带等)。
通过科学防护与正确处置,可有效降低虫咬风险及后续健康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