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传统习俗融合了自然节气与人文纪念的双重内涵,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内容:
一、祭扫追思
-
扫墓祭祖
- 清理墓地杂草、修缮墓碑并培添新土,象征为祖先修缮居所。
- 供奉香烛、纸钱、鲜花、酒水及先人生前喜爱的食物,通过焚香叩拜或鞠躬表达追思。
- 现代发展出网络祭奠、家庭追思会等环保形式。
-
寒食冷食
- 源于寒食节禁火习俗,部分地区保留食用子推馍、馓子等冷食的传统,纪念介子推。
二、亲近自然
-
踏青郊游
- 清明正值仲春,人们通过踏青感受万物复苏,活动包括放风筝(寓意祛病消灾)、荡秋千、蹴鞠等。
-
插柳戴柳
- 门插柳枝、编柳环佩戴,因柳树生命力旺盛,象征驱邪避灾与留住春光。
三、特色饮食
- 青团(清明粿)
以艾草汁染糯米皮,包裹豆沙、咸菜笋丁等馅料,兼具时令特色与祭祀功能。
四、其他习俗
- 射柳:古代骑马射柳枝的竞技活动,今多作为民俗表演保留。
- 蚕花会:江南地区祈求蚕业丰收的庙会活动。
习俗演变
清明节由寒食节(禁火冷食)、上巳节(踏青)与清明节气融合而来,唐代后逐渐整合为兼具祭扫与春游的综合性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