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石是胃内形成的无法被消化或排出的固态团块,主要由特定食物、药物或异物聚集而成,具体特点如下:
1. 定义与分类
- 定义:胃石是因摄入某些物质(如植物成分、毛发、矿物质等)在胃酸作用下凝结形成的石性团块,无法通过消化或幽门排出。
- 分类:
- 植物性胃石:最常见类型,多因食用山楂、柿子等富含鞣酸或果胶的食物形成。
- 毛石症:由吞入毛发等纤维物质积累所致。
- 混合性胃石:包含多种成分,如食物与药物结合。
2. 形成原因
- 饮食因素:过量食用山楂、柿子等高鞣酸食物,鞣酸与胃酸反应产生凝固物。
- 异物摄入:误吞毛发、矿物质(如碳酸钙)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铋剂)。
- 胃动力异常:胃部手术后或胃排空障碍者更易形成胃石。
3.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上腹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出现消化道出血或幽门梗阻。
- 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体重减轻、口臭或食欲不振。
4. 诊断与治疗
- 诊断方法:通过胃镜、X线或B超检查明确团块位置和性质。
- 治疗方案:
- 非手术治疗:使用碳酸氢钠、胃蛋白酶溶解胃石,或内镜下碎石取石。
- 手术治疗:适用于较大或引发严重并发症(如肠梗阻)的胃石。
5. 预防建议
- 避免空腹或大量食用山楂、柿子等高风险食物。
- 减少吞食毛发、纤维等异物的行为,尤其儿童需注意。
胃石一般预后良好,但需及时干预以防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