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原体特性
贝纳柯克斯体是一种球杆状或短杆状的立克次体,基因组分子量约为1.04×10⁹,含有1.6×10⁶个碱基对,约为大肠埃希菌的1/3。其基因组包含多个与代谢酶、表面抗原及毒力因子相关的基因,并携带四种不同的质粒(QpHl、QpRS、QpDV、QpDG),功能尚未完全明确。该病原体具有抗原相变异特性,新分离株为Ⅰ相(含光滑LPS,毒力强),经多次传代后变为Ⅱ相(含粗糙LPS,毒力弱),多数患者感染Ⅱ相菌株,而Ⅰ相感染易并发心内膜炎。 -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 传染源:牛、羊、狗等家畜是主要传染源,患者痰液及病畜的排泄物、乳制品、胎盘等也含病原体。
- 传播途径:
- 气溶胶传播:病原体可通过蜱虫在动物间传播,人类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是主要感染方式。
- 消化道传播:饮用未消毒的病畜乳制品或接触污染物可感染。
- 接触传播:直接接触病畜排泄物、分泌物或被污染环境。
-
发病机制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先在局部网状内皮细胞繁殖,随后入血形成立克次体血症,播散至全身小血管、肺、肝、肾等器官,导致血管内皮肿胀、血栓形成及组织炎症(如肺炎、肝炎、心内膜炎等)。潜伏期可达10年,慢性感染可引发长期发热、心瓣膜病变等。 -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屠宰场工人、牧民、兽医等密切接触家畜者感染风险较高。
寇热是由贝纳柯克斯体通过多途径传播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病原体特性与传播方式共同构成了发病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