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肾血管性高血压是一种继发性高血压,主要由肾动脉及其分支的病变引起肾脏缺血,进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以下从定义、症状、诊断方法及治疗四个方面为您详细介绍:
1. 定义
小儿肾血管性高血压是指因单侧或双侧肾动脉及其分支发生病变(如狭窄、阻塞等),导致肾脏缺血,进而引发高血压的疾病。它是小儿继发性高血压的一种,占小儿继发性高血压的3.7%左右。
2. 症状
小儿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症状多样,轻重不一,常见表现包括:
- 高血压:收缩压或舒张压超过同年龄、同性别组的95%百分位数值即为高血压。
- 发育不良:如营养不良、生长迟缓。
-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尤其是枕部)、眩晕、不安、过度兴奋或疲乏。
- 其他表现:严重病例可能出现高血压脑病、视力障碍、抽搐、行为异常或好动等。
- 体征:部分患儿可在中上腹部或腰背肋脊角处听到血管杂音。
3. 诊断方法
小儿肾血管性高血压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多种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
- 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初步筛查手段,具有高敏感度(95%)。
-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较好显示肾动脉解剖结构,敏感度高达80%-100%。
- 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A):对肾动脉及分支显示效果良好,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
- 肾动脉血管造影:被认为是诊断的金标准,适用于高度怀疑病例。
4. 治疗方法
小儿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如下:
- 药物治疗:适用于单侧肾动脉狭窄伴有血浆肾素水平增高的患者,可单独或联合使用降压药物。
- 介入治疗:包括经皮肾动脉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创伤小、恢复快。
- 手术治疗:适用于介入治疗无效或存在多分支狭窄的情况,如血管重建、动脉内膜切除等。
- 其他治疗:如抗凝、溶栓药物用于治疗肾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
总结
小儿肾血管性高血压是一种继发性高血压,其病因多为肾动脉病变,症状包括高血压、发育不良及神经系统表现等。诊断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介入和手术等。早期识别和规范化治疗对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如需进一步了解,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