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病因
小儿肾血管性高血压(RVH)主要由单侧或双侧肾动脉狭窄引起,导致肾脏血流减少,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最终引发高血压。常见病因包括:
- 大动脉炎:我国儿童最常见的病因,多见于10岁以上女童,表现为动脉壁增厚、弹性消失。
- 纤维肌肉发育不良:肾动脉壁纤维增生导致狭窄,多见于青少年。
- 动脉粥样硬化:成人多见,但儿童中偶发,与遗传性血栓或血管损伤相关。
- 其他:如肾动脉血栓、肿瘤压迫、先天性血管异常等。
2. 症状表现
- 高血压:多为突发严重高血压,舒张压升高明显,常规降压药效果差。
- 全身症状:小婴儿可能出现呕吐、发育迟缓、心力衰竭;年长儿可伴头痛、抽搐、视力障碍。
- 体征:
- 血管杂音:约1/3患儿腹部或腰背部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 眼底改变:高血压视网膜病变,严重者出现视盘水肿。
- 大动脉炎表现:肢体缺血(发冷、间歇性跛行)、低热、关节痛等。
3.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如血钾降低提示醛固酮增多)。
- 影像学检查:
- 超声:评估肾脏大小、血流速度(PSV>180cm/s提示狭窄)。
- CTA/MRA:明确狭窄部位及程度,无创且准确性高。
- DSA(金标准):直接显示血管狭窄,用于介入治疗前评估。
- 功能诊断:通过肾静脉肾素活性测定或卡托普利试验验证RAAS激活。
4. 治疗与预后
- 治疗原则:
- 药物:ACEI/ARB类药物(如卡托普利)可缓解症状,但需监测肾功能。
- 介入治疗:经皮肾动脉成形术(PTRA)或支架置入术,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多数病例。
- 手术:严重狭窄或介入失败时考虑肾动脉重建术或自体肾移植。
- 预后: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部分患儿血压可完全恢复正常;若延误治疗,可能进展为肾衰竭、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5.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 嗜铬细胞瘤:血压骤升伴多汗、心悸,尿VMA升高。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低血钾、高血压,但肾素活性降低。
- 主动脉缩窄:上肢血压高,下肢血压低,听诊有杂音。
总结
小儿肾血管性高血压是一种需早期干预的继发性高血压,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后,可选择药物或介入治疗。家长若发现孩子血压异常升高或伴随发育迟缓、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