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病因主要与肾血管结构异常、炎症性疾病及继发因素相关,具体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先天性血管病变
- 肾动脉狭窄
包括先天性肾动脉肌纤维增生症、肾动脉瘤、肾动脉发育异常等先天畸形,可导致局部血流受阻。 - 纤维肌性发育不良
多见于青少年,病变常累及肾动脉中段或远段,造成血管中层平滑肌和弹性纤维异常增生,引发狭窄。
二、血管炎性疾病
- 大动脉炎
非特异性慢性血管炎症,好发于10岁以上女童,导致血管壁增厚、瘢痕形成及管腔狭窄。 - 其他血管炎
如结节性动脉炎、川崎病等,通过炎性反应破坏血管结构。
三、血管阻塞性因素
- 血栓或栓塞
新生儿脐静脉插管史、外伤等可引发肾动脉血栓或栓塞,导致急性缺血。 - 动脉瘤或夹层
纤维肌发育不良可能形成动脉瘤或夹层,压迫肾动脉。
四、继发性压迫或异常
- 外部压迫
肾周血肿、肿瘤、纤维索带等压迫肾动脉。 - 血管畸形
如肾动静脉瘘、烟雾病等,通过异常血流动力学影响肾脏供血。
特殊群体因素
- 新生儿:肾动脉血栓与围产期操作(如脐静脉插管)密切相关。
- 遗传性疾病: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可能合并纤维肌性发育异常,加剧血管病变。
以上病因通过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或导致水钠潴留,最终引发高血压。不同年龄段患儿的主要病因存在差异,需结合临床检查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