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白银开始作为流通货币的时间需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综合分析:
-
最早使用阶段
白银作为货币的使用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但那时的白银主要用于国际交易,而非国内流通。中国境内最早使用白银作为货币是在汉代武帝时期(公元前119年),但仅作为辅币形式短暂流通后便废止。
-
区域性流通的开始
唐朝时期,由于对外贸易(如丝绸之路贸易)的扩展,白银在岭南地区开始作为区域性货币流通,但尚未成为全国通用货币。
-
全面普及的转折点
明朝中后期(约1550-1644年)是白银成为全国性主流流通货币的关键时期。随着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贸易往来,大量白银通过海上贸易流入中国,导致社会白银保有量激增。明初政府推行“银钱兼用”政策(1567年),正式将白银确立为法定货币,取代了长期作为辅助货币的铜钱。
-
总结
白银在中国古代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
-
早期尝试 :汉代仅限辅币,唐代区域性流通;
-
转折阶段 :元朝白银开始进入流通领域,但未成为法定货币;
-
全面普及 :明代中后期因贸易顺差和货币需求增加,白银成为全国性法定货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