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类癌(Carcinoid)又称嗜银细胞瘤,是一种发生在肠粘膜腺体嗜银细胞(Kulchitsky细胞)的少见低度恶性肿瘤。这种肿瘤呈嗜铬性,早期多从粘膜层的下部发生,延伸至粘膜下,曾归属于粘膜下肿瘤,但现多认为其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
下面是关于大肠类癌的一些具体信息:
-
病因:
- 大肠类癌的病因尚不明确,但有报道指出大肠息肉、炎症性肠病、胆囊切除术后大肠类癌的发病率会有所升高。也有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可能与大肠类癌的发生有关。
-
临床表现:
- 阑尾类癌:在胃肠道类癌中最为常见,超过阑尾肿瘤的80%,常位于阑尾尖部。瘤体较小时很少引起临床症状,但瘤体较大时易发生机械性阻塞,症状与急性阑尾炎相似。
- 直肠类癌:可发生于直肠的任何部位,前壁多于后壁。瘤体直径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直肠出血、疼痛等。
- 结肠类癌:常位于盲肠、升结肠,瘤体比其他部位大,常发生转移,这可能与结肠腔体较大、早期无症状而不易发现有关。
- 类癌综合征:约10%的类癌患者会出现类癌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出汗、面部潮红、腹泻、哮喘、充血性心力衰竭、腹痛等症状。
-
检查:
- 纤维结肠镜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发现病灶并取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
治疗:
- 手术治疗:是目前惟一的根治性治疗手段。局限性肿瘤患者首选根治性手术切除,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80%~100%。对于进展期肿瘤,可采用姑息性手术以降低肿瘤负荷、减轻与激素分泌相关的临床症状。
- 药物治疗:常用化疗药物包括链脲霉素、5-Fu、阿霉素和氮烯唑胺等。生物治疗主要包括干扰素(IFN)和生长抑素(SST)类似物(奥曲肽),后者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副作用较小。
- 局部治疗:对于神经内分泌瘤肝转移病灶的血管丰富者,可用颗粒样物质或细胞毒性制剂栓塞肝动脉,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 放疗:肿瘤脑转移和(或)骨转移引起疼痛时,可采用放射治疗作为姑息治疗手段。
大肠类癌是一种相对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因肿瘤发生的部位和大小而异。通过及时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