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成门是 北京内城九门之一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始建于元代,最初名为平则门,明正统四年(1439年)在修建内城时改名为阜成门。
命名由来
阜成门的命名有两种解释:
-
出自《周礼》 :“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意为周朝六个部门的长官,各自率领自己的部属,领导着天下九州,在管理民众时,取得盛大的成就。
-
出自《周易》 :“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意为公平对待,不违正当的法则。
历史沿革
-
元代 :阜成门原名平则门,是元大都城西垣的南门。
-
明代 :明正统元年(1436年)诏修内城9门城楼,至正统四年(1439年)完工,平则门改称阜成门。
-
清代 :沿用此称,但民间仍习惯称其为平则门。
-
1930年 :阜成门城楼下的煤栈。
-
1949年 :北平和平解放时,傅作义的部队向解放军交接防务时的城门钥匙牌上,也是把“成”写成了“城”字。
-
1956年 :因地铁环线施工,阜成门被拆除。
功能与特色
阜成门不仅是京师内城九门之一,还是西山煤炭运往京城的必经之地,因此有“煤门”之称。阜成门城楼面阔五间,通宽31.2米,进深三间,连台通高31.70米,箭楼面阔七间,通宽32.5米。
文化记忆
尽管阜成门已被拆除,但其历史和文化记忆仍通过歌谣和传说得以流传,成为老北京文化的一部分。在阜成门瓮城门洞的左壁上,嵌有汉白玉石塑梅花一朵,表示“煤”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