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力衰竭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病因制定综合方案,药物无法单独实现“根治”,但科学用药可有效控制症状、改善心脏功能,部分病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可能达到临床治愈。以下是常用药物分类及作用:
一、核心治疗药物
- 强心苷类药物
- 地高辛: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适用于急慢性心衰,需严格监测剂量避免中毒。
- 利尿剂
- 呋塞米、氢氯噻嗪:快速减轻心脏前负荷,缓解水肿;长期使用需监测电解质(如低钾)。
- 螺内酯:保钾利尿剂,常与排钾利尿剂联用,维持电解质平衡。
- 血管扩张剂
- 硝酸甘油、硝普钠: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血液循环。
- ACE抑制剂/ARB类药物
- 卡托普利、依那普利或缬沙坦:降低血压及心脏后负荷,延缓心室重构,适用于合并高血压或心肌肥厚患儿。
二、辅助治疗药物
-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适用于心率过快的心衰患儿。
- 氨茶碱:缓解支气管痉挛,增强心肌收缩力。
- 速效救心丸:行气活血,缓解心绞痛症状。
三、根治性治疗的关键
药物需联合以下措施以实现最佳疗效:
- 病因治疗:如先天性心脏病需手术矫正,心肌炎需抗病毒治疗。
- 支持治疗:包括氧疗、机械通气(呼吸衰竭时)、营养支持及限制钠盐摄入。
- 长期监测:定期复查心功能、药物浓度及电解质,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
- 药物剂量需根据年龄、体重个体化调整,避免自行用药。
- 急性左心衰需紧急处理(如吗啡镇静、快速利尿)并送医。
- 部分患儿需终身用药控制症状,需密切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