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膜炎是一种心脏内膜的炎症,通常由感染引起,尤其是细菌感染。以下是关于心内膜炎的一些详细信息:
1. 病因
- 细菌感染:最常见的是细菌感染,尤其是链球菌和葡萄球菌。这些细菌可以通过口腔、皮肤或其他部位的感染进入血液,然后附着在心脏内膜上,尤其是心脏瓣膜上。
- 其他微生物:虽然较少见,但真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也可能引起心内膜炎。
2. 风险因素
- 心脏结构异常:如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如二尖瓣脱垂、主动脉瓣狭窄等)。
- 人工心脏瓣膜:植入人工心脏瓣膜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心内膜炎。
- 免疫系统受损:如艾滋病、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 注射药物使用:使用注射药物的人群更容易感染细菌。
3. 症状
- 发热:通常是持续性低烧,但也可能是高烧。
- 疲劳:持续的疲劳感和全身无力。
- 心悸:心跳不规则或心跳过快。
- 呼吸困难:尤其是在活动后。
- 皮肤表现:如瘀点(皮肤下的小红点)、指甲下出血、奥斯勒结节(手指或脚趾的疼痛性结节)。
- 其他:如关节痛、肌肉痛、体重减轻等。
4. 诊断
- 血液培养:检测血液中的细菌或其他微生物。
- 超声心动图:通过超声波检查心脏结构和功能,查看是否有瓣膜损伤或赘生物(感染性物质形成的团块)。
- 其他检查:如心电图、胸部X光片等。
5. 治疗
- 抗生素治疗:通常是长期(4-6周)使用高剂量的抗生素,具体取决于感染的微生物类型。
- 手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手术修复或更换受损的心脏瓣膜。
- 支持性治疗:如控制心率、血压和支持心脏功能等。
6. 预防
- 预防性抗生素:对于某些高风险人群,在进行牙科手术或其他可能导致细菌进入血液的操作前,可能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减少口腔感染的风险。
- 及时治疗感染:如皮肤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心内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如果怀疑自己或他人可能患有心内膜炎,应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