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课后延时服务实施细则的综合方案,结合政策要求、实践案例及管理规范整理而成:
一、服务目标
-
落实“双减”政策,实现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
-
通过“5+2”模式(每周5天,每天至少2小时)保障学生全面发展;
-
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精神。
二、服务对象
全体学生,优先覆盖低年级、贫困家庭、留守儿童及残疾儿童。
三、服务时间
-
时间安排
-
周一至周四:下午放学后15:40-17:10(2课时)
-
周五:下午放学后14:50-15:30(1课时)
-
夏令时:夏季延长至17:30,冬令时保持17:10
-
-
时段划分
-
作业辅导 :1小时(周一至周四)
-
兴趣活动 :1小时(周一至周四)
-
社团活动 :1小时(每天)
-
四、服务内容
-
基础服务
-
作业辅导与答疑
-
书法、绘画、音乐等兴趣小组
-
-
拓展服务
-
科普讲座、体育训练、阅读分享会等
-
校队活动(如篮球队、文学社等)
-
五、管理规范
-
自愿参与原则
-
家长需提前申请,学校审核后签订协议
-
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参加
-
-
安全保障
-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配备安保人员
-
突发情况及时救助并通知家长
-
-
教师职责
-
优先安排骨干教师参与
-
每天记录服务情况,建立档案
-
六、经费保障
-
资金来源
- 政府专项补贴、学校自筹及社会捐赠
-
分配原则
-
以课时量为基础,每人每天5元补贴
-
特殊活动(如社团)另行核算
-
七、监督评估
-
考核机制
- 将课后服务纳入教师绩效考核
-
家长反馈
- 定期开展满意度调查,及时调整服务内容
八、附则
-
政策依据
- 依据《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文件制定
-
调整机制
- 根据学生需求、教师资源动态调整服务方案
(注:具体实施中需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调整课时安排、内容及经费分配,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