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是由摄入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常见于未充分加热的肉类、蛋类、奶制品等。其核心特点如下:
一、病因与传播
- 污染途径:沙门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常通过未煮熟食物(如大块肉类、内脏)、生熟交叉污染或储存不当的食品传播。
- 致病机制:细菌进入人体后在肠道繁殖,释放内毒素导致全身感染,严重时可引发败血症。
二、临床表现
- 症状类型:
- 胃肠型(最常见):寒战、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每日可达7-8次),伴38-40℃发热。
- 其他类型:类伤寒型(持续发热)、类感冒型(咳嗽/流涕)、败血症型(高热/寒战)。
- 潜伏期:通常12-24小时,最短2小时,最长72小时。
三、治疗与预防
- 治疗原则:
- 轻症: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纠正脱水。
- 重症: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并监测并发症(如休克、心内膜炎)。
- 预防措施:
- 彻底加热食物(尤其是中心温度需达标)。
- 生熟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污染。
- 案例警示:食用未加热皮蛋曾导致中毒住院。
四、高危人群
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脱水、败血症),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