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或格特隐球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真菌病,可经呼吸道传播,尤其在免疫功能低下者中易发。其特点如下:
-
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 病原体为自然界广泛存在的隐球菌,常见于土壤、鸽粪等环境中。
- 主要通过吸入含菌的气溶胶感染,偶可通过消化道或皮肤破损传播。
-
临床表现
- 无症状或轻度症状:部分患者仅在体检时发现肺部结节或肿块。
- 典型症状:咳嗽、咳痰、胸痛、发热、呼吸困难,偶见咯血或体重下降。
- 严重并发症:可能进展为重症肺炎、隐球菌性脑膜炎或呼吸衰竭。
-
诊断方法
- 病原学检查: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肺组织标本中检出隐球菌是确诊依据。
- 影像学检查:胸部CT可见结节、肿块或斑片状阴影,需与普通肺炎鉴别。
- 其他辅助手段:血液检测、支气管镜检查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
治疗与预后
- 药物治疗:轻症患者可口服氟康唑、伊曲康唑;重症需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或联合氟胞嘧啶。
- 治疗周期:通常持续6-12个月,免疫功能低下者需更长期管理。
- 手术治疗:局限病灶且药物疗效不佳时可考虑手术切除。
-
预防与护理
- 避免接触鸽粪、腐木等高危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 增强免疫力,减少免疫抑制剂滥用,戒烟并保持规律作息。
该病具有自限性可能,但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播散性感染,病死率较高。早期诊断与规范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